新增装机增速放缓: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596GW,同比增长6.0%。中欧美三大主流增量市场占比下降,东南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表现亮眼。
○ 细分市场变化:在中国,户用光伏受电网容量和经济性限制呈疲软态势;工商业光伏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及工业电价上涨背景下有望增长;集中式光伏围绕风光大基地项目开展,受特高压输送线路建设影响。
● 新能源汽车:
○ 销量大幅增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500万辆,国内外总销量或突破1650万辆,增速为30%左右。
○ 技术多元化:插混、增程等技术成为重要力量,与纯电动形成双轮驱动格局;固态电池技术的成熟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将成为行业竞速的关键,L2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搭载率将达65%,高阶智能驾驶占比20%。
○ 换电模式兴起:宁德时代重启巧克力换电计划,蔚来汽车已布局超过2700个换电站,并计划在2026年覆盖全国大部分县级行政区。
● 政策支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部署了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等10方面行动27项任务。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9%左右;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
发展现状
● 装机规模:截至2024年底,中国风电装机约5.1亿千瓦、光伏装机约8.4亿千瓦,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累计建成新型储能超6000万千瓦,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建成超过1200万台。
● 能源占比:截至2024年6月,中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合计占总装机容量的38.4%,首次超过煤电的38.1%占比。
● 产业规模: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产销规模正式跨入年度“千万辆级”时代。
面临挑战
● 技术层面: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仍有待突破,如高效储能技术、氢能的低成本制取和存储等。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风电设备的可靠性和运维成本也有提升与降低的空间。
● 供应稳定性:新能源发电易受季节、天气变化影响,存在输出不稳定问题,储能设施、智能电网等建设尚不能完全解决此问题。分布式新能源面临产能过剩、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微电网技术复杂且维护困难等挑战。
● 市场机制:新能源的市场准入、价格形成机制等还需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建设速度需加快,以适应高比重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型市场主体广泛接入电网的情况。
● 基础设施:部分地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电网的适应性改造、储能设施的布局等存在短板,难以满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需求。
发展机遇
● 国际共识:国际社会对发展新能源、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已达成普遍共识,美国、欧盟等纷纷提出雄心勃勃的加速新能源发展方案。
● 市场潜力:如尼日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巴西、智利、德国、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和哥伦比亚等国家,因电力供应、电网老化、储能、可再生能源装机潜力大、政府支持或电价高等因素,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 技术可开发量: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技术可开发量极为可观,未来装机规模有望大幅增长。
● 多元融合趋势:风电、光伏、储能与氢能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共同构建一个稳定、高效、清洁的能源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能源形式的优势,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持续推进:长时储能、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大容量电芯和液冷技术等创新技术与产品将不断崛起与更新,构网型技术等基于电力电子和数字化的创新技术会得到更广泛应用。
● 产业融合发展加深:新能源与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规建维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将推动新能源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同时,新能源与交通、建筑等其他领域的融合也将不断深化,如新能源汽车、光储充一体化低碳服务区等。
● 分布式新能源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将形成多类型新能源(含储能)集成的分布式新能源发展格局,“基地+分布式”的新能源供应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 国际市场拓展: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中国新能源企业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参与全球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推动新能源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