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充电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然而,总比不上换电的速度快。
譬如,华为最新研制的液冷超充,也要40分钟左右才能充满。而蔚来第三代的换电站,仅需3分钟就能更换一块电池。
这个速度,相比加油的效率,已经不遑多让。对比充电的体验,更是无情碾压。
说来有趣的是:这项精妙绝伦的技术,为啥长期以来却只有蔚来独自坚持,别的车企都不肯做呢?
今天,就给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关于这点,大家首先要搞清楚,换电技术的前生今世
说来有趣,最早玩换电的并不是蔚来,而是特斯拉,这家车企在2013年于北美测试了ModelS的换电技术。
更为有趣的是,以当时特斯拉的技术,给ModelS换一块电池只用了90秒,比如今蔚来的技术还快。
更为更为有趣的是,在激烈的思考后,特斯拉却放弃了这项技术,最终选取了充电方案。
时光飞逝,来到2016年,蔚来重新挖掘到这项技术的潜力,开始一顿狂赌。
表面上来看,换电只是比充电更快而已,但这项技术的好处,其实并不止于此。
譬如基于此技术:70度电池可切换成100度,或者考虑到技术发展,将来还能切换成固态电池——岂不妙哉!
然而,这种美事,还不止于此。
因为蔚来押注换电的深意,本质是做储能生意,也能狠赚一笔。
什么意思呢?因为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换电站就能逐步取代加油站。试想,将来全国无论什么品牌的汽车都去换电,每台车都流淌着蔚来提供的电力。
在这个时候,蔚来直接吞掉三桶油的业务,就算汽车业务凉了,又何须挂心。只能说这真是一盘大棋。
但话说回来,换电技术既然好处多多,其发展却阻碍重重,却是为啥呢?
这就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就是成本,能让特斯拉放弃这块蛋糕,指定不容小觑。
说白了就是,换电站不仅依赖精密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又只能布局在一线城市,而北美的人口密度那么低,基建能力那么差,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因为这样的缘故,特斯拉根本玩不转。别看蔚来一直在坚持,其实也在硬扛。
数据很冰冷,根据中信证券研报测算,蔚一座换电站成本高达491万元。所以来历经10年,砸了150亿,如今也才建了2413座。而另一边,我国的充电桩都飙到300万根了。
你付出时间精力与收获不成成本,自然很难兴起。
另一个原因还是成本,但是车主的使用成本,仍是所费不赀。
以蔚来ES8为例,其换电服务的费用,包括月租与单次更换的细项。按每月换电三次来算,一年就要花17000元,一般人根本用不起。
当然如果这项技术普及起来,在巨大的规模效益下,什么成本都不叫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为啥别的车企就甘心袖手旁观呢?
这算是触及到本质的问题了。
第一个原因是,它涉及到的利益太复杂了,只能说,这里面的水很深,一般车企很难把控。
首先,换电技术,无非是把电池当作共享零件,这就必然要统一标准与接口,技术还不成问题,但让大车企跟小车企,使用相同的指标与规格,可能吗?
举个例子,让买菜车跟豪华车随意更换电池,出了事算谁的?——必然一地鸡毛。
其次,如果车企都下场做换电站,那么电池厂商,会将这个肥肉让给车企吗?
就别说让不让,电池厂商本身就是做电池的,正面竞争起来,光靠成本优势就能把车企卷死,结果十年间养鱼,被人家一网捞走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换电生意本质还是当中间商,赚电网波峰与低估的差价,那么,电网又会将这个利益白白让给车企或电池厂商吗?我看不会。
说白了,这个生意就不是一般车企能玩得转的,自然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则更加关键,因为换电技术违背了电车发展趋势。
说白了就是,电池的痛点不仅是充电慢,更为关键则是安全问题。
毕竟,电池就挂在底盘,磕着碰着,风险嗷嗷上升。为了保护电池这个大爷,车企设计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简单来说,这项技术就是将底盘、电池、车身三个结构紧紧压在一起,使整车的安全结构更稳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着很菜电车,扭转刚度也能达到400000N.m/deg,比劳斯莱斯还牛。
但这也决定了,好一点的电车,电池绝不会做成可拆卸的。
总得来说就是,换电技术看着的确很美好,技术本身也不复杂,很容易实现。
但很可惜,它与电车的发展方向相矛盾,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考虑,又涉及到太多复杂的东西,难以把握。
所以不管蔚来多么积极推广,结果大家只是表面客气,并没有真正跟进,原因也在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