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资本市场里有个声音越来越响亮,说固态电池迎来了商业化元年。在A股这边,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除了智能化之外,就数固态电池最火。
从上汽集团因半固态电池商业化涨停,到华为申请固态电池技术专利……2024年,固态电池技术不断突破,尤其到了下半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汽车制造商、动力电池公司和材料供应商带来固态电池的新消息。
截至目前,固态电池领域已经聚集了166家上市公司,近三个月下来,板块整体涨了近70%,可见市场和投资者对这块的热情有多高。
然而,12月16日,固态电池板块下跌了1.90%,近两日更是跌去了4.11%。要知道,就在一周前的12月10日,这个板块还创下了自去年4月以来的新高。
近年来,主流车企自研动力电池的趋势愈发明显,而固态电池被视为实现技术突破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越来越多的车企正将其量产化提上日程。车企希望通过引入这一新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超车。
与车企集团不同的是,头部电池制造商对待全固态电池的态度却显得格外谨慎。例如,作为行业领头羊的宁德时代至今尚未推出半固态或全固态电池产品,只有凝聚态电池问世;比亚迪虽然早在2016年前就开始研发固态电池,但正式的产品发布仍需等待。
从成本角度来看,固态电池某些关键材料的价格仍然偏高。同时,全固态电池追求致密状态,对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提出了新要求。要使全固态电池普及到大众市场,还需克服许多技术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超过20家A股企业涉足固态电池制造,累计获得了73轮融资。2024年,仅前三个季度就已经完成了14笔融资,达到了去年总数的大约75%。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中国的固态电池专利申请量平均每年增长20.8%,增速全球第一。截至12月5日,年内新公布的固态电池相关专利已达1007项。
根据高工锂电的统计数据,中国固态电池产业链中企业数量已经超过200家,行业内的投资规划总额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
尽管如此,固态电池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
《汽车人》观察认为,固态电池的发展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市场需求和资本推动的产物。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固态电池被视为提升性能、控制成本和增强竞争力的关键。
车企自主研发动力电池的目的不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掌握战略主动权和技术领导力。这种转变可能会重塑未来的供应链格局,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掌握固态电池技术,成为车企在产业链上突围的关键。
但是,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较量让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充满了“夸大成分”。市场对固态电池寄予厚望,但实际应用进展可能远不如预期那么乐观,这可能导致投资风向迅速转变,就像当初自动驾驶技术方向的争议一样,即便是业内的专业人士也难以预估发展。
像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样的头部电池制造商对固态电池保持谨慎态度,其实是在创新和保守之间找平衡。这些公司已经在现有技术上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对于它们来说,固态电池更像是未来的投资,而不是眼前的急务。这种策略可能会导致行业内的两极分化:一边是急于求新的车企;另一边则是稳扎稳打的电池巨头。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投资者的兴趣逐渐转向智能科技等更前沿领域。为了继续吸引投资,车企及其产业链需要找到新的卖点。宣传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成了一个不错的噱头,有助于提升企业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吸引到更多资本。
然而,尽管车企对固态电池的未来充满信心,暗示它将很快装车并实现量产,但实际情况远比预期复杂。材料科学上的难题依然存在,而且量产成本也非常高,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应用于新能源汽车。
较为理性的预测认为,固态电池可能要到2027年才能正式装车,而全面量产则可能推迟到2030年左右。虽然AI技术有望加速解决一些技术瓶颈,但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制造业仍需付出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