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进展,汽车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局。
例如,不再是bba占据市场主导,而是被理想汽车和问界汽车替代;连大众和丰田这样的巨头也被比亚迪和奇瑞挤出市场。
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率突破50%,国产汽车的崛起已成定局。
这本是预料中的事,但出乎意料的是,在20多家国产汽车厂商的激烈竞争中,最终只有5-7家能够脱颖而出,结果仍充满不确定性。
依旧依赖过时的信息来预测2025年的汽车市场,必将遭受重大损失,计划明年购车的消费者,必须清晰认识到以下三个关键趋势,绝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是要了解汽车厂商的技术方向
这是关键所在,不要只听车企的言论,更要看他们的行动,否则肯定会失望。
比如,在过去两年中,虽然表面上似乎每个车企都在批评增程技术。
但实际上呢?增程技术集油电两用、性能卓越且易于集成智能驾驶于一身。
最关键的是,它的利润相当可观,比如理想汽车在2023年的单车利润已飙升至3万元以上。
因此,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开始重视这项技术。
不仅是小米、阿维塔和智己汽车紧抱增程技术的大腿;连小鹏和极氪也纷纷拥抱增程技术。
就目前趋势来看,明年的增程市场将会花开遍野,不妨再等等。
其次是纯电动车也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在这方面,不妨借鉴燃油车的情况。
比如今年初,插电混动引发的价格战使得燃油车价格大幅下跌。
像丰田凯美瑞降到13万元;日产天籁降到12万元;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也跌至6万元多;连BBA和保时捷也难逃打折命运。
可以想象,如果去年底买了燃油车,现在的心情一定非常不好。
类似的情况是,电动车明年也将迎来大幅降价。
比如小鹏的Mona M03、吉利的银河E05等车型,已经开启了降价潮,奇瑞和长安也将加入降价行列。
因此,如果你想购买电动车,可能等到2025年会更加合算。
再次是要认清汽车的真正实力
特别是电动车,虽然有些车型销量不错,但小众车型终究是小众车型,最好避免选择。
但实际情况是,不仅是消费者,连车企自己也时常陷入此类困惑。
例如,由于Model Y的热销,市场上突然涌现出许多轿跑SUV。
但无论是小鹏G6,还是腾势N7,甚至是智界R7,市场表现都十分冷淡。
这就像看到别克GL8销量不错,众多车企纷纷投入MPV市场一样,结果不凉才怪。
总的来说,无论是轿跑SUV还是MPV,它们本质上都属于小众市场。
对于小众车型来说,虽然不是说它们的产品力很弱,但肯定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换句话说,仅Model Y一款车型,就几乎占据了轿跑SUV市场的全部份额。
市场总体规模有限,许多车企还误以为轿跑SUV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纷纷投入生产,最终必然导致供过于求。
而车企的误判尚可理解,更可怕的是消费者盲目跟风。
比如,看到Model Y稍贵,便认为轿跑SUV很不错,于是选择了更便宜的小鹏G6、腾势N7等替代产品。
但实际上,人们购买Model Y,主要是冲着特斯拉品牌去的,其空间大小也仅仅比Model 3大那么一点。
对一般消费者而言,Model Y的空间绝对不如问界M7、理想L6实用。
因此,不要仅仅因为某些车型的明星效应就冲动购车,更应多关注常规SUV和轿车。
最后就是要了解汽车企业的生存能力。
其实,车买贵了或买差了,顶多是心情不好。
但如果你购买的车型所属的车企突然破产,那种绝望感是难以言喻的。
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更应关注车企的生存能力。
一旦车企倒闭,日常用车将会面临一系列问题,绝不可以抱有侥幸心理。
比如威马汽车刚倒闭24小时,车载系统就无法使用了,座椅加热不能开启,空调也变成了摆设,智能汽车瞬间变成无用的废铁。
仅仅是体验差还可以忍受,万一车辆需要维修,找到零件都困难,即使找到了也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
至于像华为、小鹏、蔚来等车企,业界普遍认为,未来的汽车市场将只剩下5-7家赢家。
换言之,目前的20多家车企中,将有10几家面临淘汰。
但具体会是哪些呢?
简单来说,那些既缺乏技术、又缺乏现金,销量也不佳的车企,你应当与它们保持距离。
比如小米,作为现金王,销量也很可观,足以在其他车企倒闭时存活下来。
至于极氪、腾势,分别有吉利、比亚迪这样的强大背景支持,拥有技术和实力,即使销量不佳,也难以退出市场。
但像小鹏、蔚来、智己、阿维塔、长城等车企,其生存状况则显得不太稳固。
因此,如果你钟情于这些品牌的车型,最好再三考虑。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快速变革,汽车市场的动态变化常常令人措手不及,难以把握。
特别是现在车企过度夸大其词的风气,也使得消费者难以看清真实情况。
在这种环境下,更应清楚认识到以上提到的三个关键因素,非必要不轻易出手,以避免受到欺骗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