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机器人正在给车身安装零部件,图片上侧是可实时监测的数字屏 图②生产线上全自动化机器人正在作业
图③工作人员在数字系统前对汽车生产的各项环节做检测、核查 图④完成生产即将出厂的崭新新车 图片来源:公司供图
本报记者 矫 月 冯雨瑶
三十九年前,一家造座椅弹簧的初创企业在重庆市悄然诞生。经历时间变迁,这家小弹簧厂不断“变身”,已转型为一家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并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翻盘。当前,赛力斯已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理想之后,全球第四个盈利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眼下,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向前演进,市场已呈现出竞争与机遇并存的动态竞争格局。跨入盈利门槛的赛力斯,如何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再进击?下一步,公司的市场布局将落在何处?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力斯”),深入挖掘公司的成长历程与未来规划。
三次创业
从一根弹簧到汽车减震器等零部件,再到外形更大的汽车整车,在赛力斯“超级工厂”展厅墙壁上,公司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连起来,像是一条清晰的成长足迹线。
从1986年起家,赛力斯经历了三次更名、三次转型、三次创业。在赛力斯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看来,每一次创业都是顺势而为,遵循着突破、进一步突破的准则。
赛力斯最早的前身是重庆巴县凤凰电器弹簧厂,当时国内汽车产业的零部件技术大多受制于外国企业。为了推动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公司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创新,最终成功研发出汽车弹簧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国际上的垄断局面。
“当时公司进军汽车零部件领域,完全是从零开始。”张兴海感慨道,“以前汽车弹簧从国外进口要1美元一根,但自从实现国产化以后,汽车弹簧的价格降至1元人民币一根。”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有所突破后,2003年,张兴海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在没有整车造车经验的情况下,张兴海选择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合资企业——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小康”),并将目标锁定为微型车市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东风小康在微型车的市场份额稳居市场前三。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张兴海认为,不该一味执着于燃油车领域。于是,自2016年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向新能源转型,并在2022年公司正式更名赛力斯。
回顾公司成功转型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历程,实际上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16年,公司便远赴美国硅谷成立研发中心,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品牌SERES,并在随后的一年收购了美国AM General公司的工厂。然而,自2016年转型以来的前几年,公司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并未取得重大突破,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营收、净利润从2017年开始走“下坡路”。
2019年,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接触后,双方于2021年正式达成合作关系,并陆续推出了多款车型。在2021年底,问界品牌的推出标志着赛力斯的发展迎来转折点。随着问界M7、问界M9等车型的热卖,从2024年第一季度起,赛力斯结束了之前的亏损局面,正式步入盈利周期。
赛力斯是华为智选模式下首家合作车企。同时,张兴海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与华为合作是必须干的事儿。”
经历时代变迁,赛力斯从一家小小的弹簧厂蜕变成为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的一员大将。2024年,赛力斯全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42.69万辆,同比增长1.8倍,超额完成计划。2024年前三季度,赛力斯实现营收1066.27亿元,同比大增539.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38亿元。
“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公司三次‘从0到1’的发展。”赛力斯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公司从1986年开启了创业之路,一路坚持技术创新,突破行业封锁,最终在新能源市场有所建树。
打造“超级工厂”
张兴海认为,赛力斯要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坚定地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道路。这一发展理念在赛力斯的“超级工厂”体现得淋漓尽致。
“超级工厂”深度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5G、AI、BIM等新一代前沿技术。生产线上,让新车产得更快,各项环节执行更精准,智能化似乎赋予了车间神奇的“魔力”。
赛力斯“超级工厂”承接了高端车型问界M9的生产,占地面积2700余亩,几乎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两倍。远远眺望,一座座白色外墙的车间林立,整个工厂大而新颖。2024年以来,前来这里调研、交流的人络绎不绝。
走进生产车间,记者目睹了智能制造赋能下的“超级工厂”速度。在总装车间,随处可见的机器人手臂灵活而精确地执行着各种生产命令,鲜少能看到工人的身影。
相比人工,工厂内运用自动化的机器能确保更高的精确度。现场工作人员举例称,在很多螺栓拧紧环节,有的造车厂还是靠人工拧紧,但机器可以确保每一颗螺栓间的扭矩误差在0.01毫米内。同时,AI智能检测系统可以对底盘与车身连接的162颗螺栓进行扫描,防止出现漏打、少打的情况。“人工做不到这么精细,这不仅确保了汽车的安全性,也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超级工厂”严格遵循国际领先标准及工业互联网的要求建设,具备高效、智能、尖端、绿色四大特质。在总装车间终端检测站,每台下线的车辆都要通过油液智能加注、装配智联防错、整车CT自动化测试、整车控制器程序在线升级、整车功能自动检测等程序,确保每台从生产线上驶下来的车辆拥有优质的品质。
赛力斯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超级工厂拥有超过1600台智能终端协同运作,车间机器人应用超3000台,在一些关键生产工序已实现了自动化率100%。同时融合了AI视觉、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质量的数字化及可追溯化,赋能问界M9高效交付。”
迈向更高阶发展
赛力斯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未来将力争实现“从1到N”的更高阶发展。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电动化深入、智能化演进、全方位转型的新阶段。但与此同时,在极致的成本控制与技术、配置同质化竞争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也从“价格战”演变为“淘汰赛”。
过去一年,新能源汽车品牌直面“血海”竞争,部分汽车品牌深陷销量暴跌、经营不善甚至业务“停摆”的困境。业内预测,进入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淘汰赛”将进一步加速。
“淘汰赛”加剧的同时,为避免行业再陷入无序的价格战和恶性竞争,“反内卷”的号角也在汽车行业吹响。2024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业内认为,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如果不作出改变,汽车“内卷”的后遗症必将影响到整个汽车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若依旧以低价竞争,还会让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企“出海”提速,并实现了“产品、技术、人才、管理”全产业链输出。但也应看到,我国新能源车“出海”仍面临品牌溢价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此,汽车界业内人士纷纷呼吁,不能只满足于产业链体系完备,还要继续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汽车才算是真正地走出国门。
张兴海认为,新能源汽车赛道到最后一定是技术创新的比拼。回望赛力斯的发展历程,其走过了产业配套期、微型客车发展期,智能电动车发展期三大发展阶段。一步步走来,张兴海深知造车不易,他强调,“造车一定要从技术开始”。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赛力斯的研发投入合计高达94.93亿元。
“未来,赛力斯将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坚持技术创新、成本贡献,坚持软件定义汽车,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用户不断提供超越预期的智能出行体验。”赛力斯上述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