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化和电动化趋势在汽车行业的深入推进,商用车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和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各大车企纷纷加快布局新能源商用车步伐。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等企业相继推出重磅战略与创新产品,迈出了商用车电气化从概念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
11月26日,广汽集团发布了商用车“135”发展战略,计划到2030年实现300亿元营收,并明确表示将加速向智能新能源商用车转型。
据中汽协数据,今年前10个月,国内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达到40.5万辆,同比增长32.5%,市场渗透率达到16.6%;特别是10月份,单月销量为5.4万辆,同比增长26.6%,市场渗透率提升到了24.4%。
在这个背景下,广汽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技术,比如专门针对短途运输设计的新能源重卡T9以及祺迹品牌的智驾平台祺迹L平台,这些举措有助于广汽逐步扩大其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份额。
与此同时,长安汽车也在积极调整其业务方向,特别是在广州车展上宣布的品牌战略更新中提到,自2025年起将只推出全新的新能源商用车产品。长安凯程还发布了K01架构,这是一个专为新能源商用车设计的多功能平台,能够支持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并提供高效的装载和服务体验,从而增强长安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
两家公司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动作,不仅反映了它们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同样具有先发优势。前不久,宁德时代发布了天行系列电池,这款专为重型商用车设计的新产品在续航能力和充电速度上实现了显著突破,为纯电重型商用车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这些动作标志着商用车电气化正从概念逐步落地为现实。
全球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正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根据研究机构的预测,到2029年,全球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624.0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41%。与此同时,国内企业通过创新产品和灵活的国际化策略,在电动大巴、电动重卡以及轻型商用车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在城市物流、环卫及特殊场景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
从“双碳”的视角来看,尽管商用车在整体汽车市场中的销量占比相对较小,但其碳排放比例却高达55%,因此成为减排的关键对象。今年前10个月,国内商用车销量达319.1万辆,预计全年累计销量约为460万辆。这一市场虽然规模有限,但在环保政策的推动下,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为了进一步刺激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政府推出了“以旧换新”政策,同时优化路权政策并降低运行成本。这使得新能源商用车在经济性和实际使用效率上更具吸引力。一些企业顺势而为,例如广汽商用车的T9以及长安凯程即将推出的多款新能源车型,都为市场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化技术正在加速融入商用车行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车辆不仅能够实现智能调度,还可以借助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提升安全性和运营效率。这一技术的推广,不仅有效降低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还显著减少了事故率,从而实现降本增效。例如广汽集团表示,包括自动驾驶巴士、自动驾驶卡车和自动驾驶厢式货车在内的多款产品将在未来面市。
《汽车人》观察认为,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时间窗口尤为紧迫。与乘用车市场的稳步增长不同,新能源商用车的机会窗口可能会更短暂且竞争激烈。一方面,随着技术路径逐渐明朗化,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政策的支持力度可能会随着市场的成熟而递减。在这种情况下,率先行动的企业将占据明显优势,头部企业需要快速占领市场,以建立长期的竞争壁垒。
同时,智能化在商用车领域的潜力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目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大多集中在减少驾驶员的工作强度和提高安全性上,但这仅仅是开始。更深层次的变化可能在于,智能化能引发整个物流和交通系统的效率革命。比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与车队管理相结合,物流公司可以优化运输路线、减少空车行驶时间,从而大幅削减运营成本。这种基于系统性优化的效率提升,往往比单一车辆的技术改进带来的效益更为显著。
此外,未来商用车的评价标准将更加注重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考量。由于商用车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们自然成为了减排的重点对象。不过,行业还需要考虑电动车生产过程中锂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生命周期管理问题。如果企业能够在新能源车的研发阶段就规划好“绿色全生命周期”方案,例如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等措施,不仅能帮助达成环保目标,还能有效降低成本,并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总体而言,随着政策、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多重助力,新能源商用车已迎来了发展的“窗口期”。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解决现存技术难题,将成为行业各方在未来竞争中的制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