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6-2024 柠檬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2579-1号
“我希望未来比亚迪能够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导者。”说这话的,是2009年春寒料峭中接受《徽商》采访的王传福。
彼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如当时的天气,乍暖还寒。国家第一次对混合动力车进行补贴,“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新鲜出炉;比亚迪第一款混动车型F3DM也才刚被允许在深圳、西安、北京等14个城市销售。
15年在弹指一挥间悄然过去,王传福当年放出的这句豪言壮语究竟实现了没有?2024年12月17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采风团一行走访比亚迪深圳坪山总部时,比亚迪以一组数据作答:
2023年第四季度,该品牌纯电动乘用车销量超过特斯拉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将实现目标的截止日期提前了一年多时间。
2024年12月17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采风团一行走访比亚迪深圳坪山总部。(摄/常诚)
此次采风活动距离比亚迪30周年庆典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刚刚过去一个月,《徽商》全媒体记者跟随安徽日报报业集团采风团一同参观、座谈,看比亚迪从镍电池到锂电池的空白填补、从造车追随者到汽车电动化领跑者的历史变迁,看王传福带着30岁的比亚迪“轻舟已过万重山”,而这也成为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生动注脚。
01 工程师在,比亚迪就在
在深圳市坪山区,有一条马路以“比亚迪”命名,此处正是比亚迪全球总部的所在地。甫一走进园区,记者的第一感受就是大。
面积相当于1.8个上海迪士尼乐园大小,每天吐纳近8万员工,俨然一个小型社区。上班高峰期时,出入闸机时的拥挤程度堪比北京早高峰时的西二旗地铁站,甚至在比亚迪内网里能搜到43个李伟、60个张伟。
同样因为大而令记者感叹的,是其展厅里的一面网红墙,几乎每一个到访参观的人都要在这里拍照打卡。
这面高6米、长24米的巨型墙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比亚迪从全球所获专利中甄选出来的1250件专利证书,环绕着“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八个醒目大字,比亚迪的“武功秘籍”呼之欲出。
这仅仅是比亚迪技术专利的冰山一角。
截至目前,比亚迪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5.6万项、授权专利超3.4万项,平均到每个工作日,比亚迪申请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分别有44项和18项,研发投入累计超1600亿元。
仅2024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已超200亿元,达201.77亿元,不仅高于特斯拉的161亿元,更是几乎等同于长城、理想、吉利、长安的研发总和。据Wind数据显示,比亚迪研发费用在A股超5300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
技术驱动的基因之下,比亚迪建了一座“技术鱼池”。今年以来,“鱼池”里热闹非凡。
自发布智能化发展全新战略以来,全栈自研的智驾技术“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的整车智能应用、第五代DM、易三方等多条大鱼展示了多项智能化前沿技术,“当市场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捞出一条,投放市场实现产业化。”
技术首先为战略服务,其次才为产品服务。在比亚迪内部有这样一种说法:产品研发错误顶多损失几十亿,而一旦战略方向错误,损失可能就不止几十亿、几百亿,损失的可能就是三年、五年时间,这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到最后可能这个企业都不复存在了。
“技术让我们看得更远,可以看到终局。”在王传福看来,比亚迪“技术大爆发”的背后,有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全力托举。
在30周年庆典上,他透露,比亚迪拥有11大研究院、11万名工程师,其中在2024年校招生中有70%的硕博占比。
“即便有一天我们所有的财产,包括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工程师还在就随时可以东山再起。”他直言,“如果说雷军的小米汽车是一场最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表演,那么比亚迪的崛起,可以称之为是一群工程师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而后终达理想的故事。”
故事中,比亚迪的“飞升”速度跃然纸上:从第一台新能源下线到100万辆下线,耗时 13年;从100万到300万辆,用时一年半;从300万辆到去年8月的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用时缩短至9个月。
15个月后,在比亚迪迎来而立之年的当下,它达成第二个500万辆,成功跻身“千万俱乐部”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成员。
02 不怕路途遥远
多年以前,谁也想象不出,连驾照都没有的王传福能够突然跑去造车,并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头羊”的缔造者。
“哪里有空白,哪里就有创新突破。”用他自己的话总结,比亚迪的个性是“敢想敢干”。
千禧年后,比亚迪的锂离子电池份额进入全球市场前列,怎样寻找一个和电池相关的、更大的产业?
他顶着投资者的质疑和反对,作出一个大胆决定:把电池装在汽车上,并且下半辈子就要干新能源汽车。“在别人看不清、不理解的时候,我们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要去向哪里。”
尽管这很难。
先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空白时“曲线救国”,跟随市场步伐造燃油车;后来在预期内主升浪没有到来时,承受了10年沉寂期。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虽然内心打鼓,但王传福仍然坚持着一个又一个明天的到来。
后面的剧情,众人皆知:从20名员工到90万名员工,比亚迪从深圳龙岗区布吉镇一个连营业执照还没办下来的小作坊成长为覆盖材料研究、电子、电池、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等各个领域的“巨无霸”。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犹如一个“全部都要”的成年人,采取的是“全产业链+全市场”打法,成为全球唯一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半导体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车企,并形成乘用车、客车、卡车及专用车、工业车辆等全市场产品矩阵,全力驶入全球96个国家及地区。
用王传福的话说,“道路上所有用油的交通工具,比亚迪全部可以用电搞定,将电动化进行到底。”
自今夏比亚迪正式发布全新高端汽车品牌仰望及专业个性化品牌方程豹以来,该公司构建由比亚迪、腾势、仰望、方程豹组成的品牌体系,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的全场景用车需求。
其中,拥有14年历史的腾势品牌由比亚迪和梅赛德斯-奔驰携手打造,是中国汽车合资历史上第一个技术对等合作。
此外,在轨道交通,比亚迪也创造出数个“第一”。
2016年,比亚迪发布全国首条100%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座式单轨——云轨,并在5年后建成通车;全球首条商业化运营的云轨线在宁夏银川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首条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的跨座式单轨线路……
03 和年轻人走到一起
全球化、全产业链战略之下,身为徽商的王传福始终惦念着本土作战的乡情。
比亚迪合肥基地更是不断刷新“合肥效率、比亚迪速度”。项目从谈判到签约仅用时 23 天,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42天,从开工到投产用时10个月,产值过百亿用时5个月。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合肥三期项目均已投产、实现量产。以合肥整车生产为核心,以芜湖、阜阳、蚌埠、滁州零部件基地为支撑,比亚迪用时7年,在安徽全面布局新能源汽车版图。
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在安徽优良的产业环境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作为一个安徽人,我们将加大在安徽的投资。”
安徽,或将成为比亚迪全球布局中的重要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