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关于联想改制的讨论热度持续,河北网友“伟博”提及“柳传志团伙瓜分国有资产有确凿证据,举报人被陷害、举报材料被删”等说法,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对此类指控,需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避免陷入情绪化表达的陷阱。
一、争议核心:国有资产转让的历史细节
2009年联想控股29%股权转让事件,是争议的核心焦点。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信息及审计署2014年专项审计结果,该交易履行了资产评估、公开挂牌等法定程序,转让价格以母公司净资产为基准,较评估值溢价23%。从法律程序看,交易合规性已得到官方认定。
但部分网友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应采用合并报表净资产计算估值,由此产生“13亿元差额”的质疑。值得注意的是,合并报表包含子公司少数股东权益,而母公司净资产是产权交易中常用的估值口径,两种计算方式的差异属于专业领域的理解分歧,不能直接等同于“资产流失”。
二、关于“举报人被陷害”的核查
针对“举报人被陷害”的说法,目前未见权威媒体报道或司法机关通报。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确有部分账号曾发布相关举报内容,但内容真实性存疑:
- 部分材料存在逻辑漏洞,如将正常股权结构调整曲解为“瓜分国有资产”,缺乏财务、法律专业论证;
- 所谓“举报材料被删”,可能是平台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对违规内容(如谣言、人身攻击)的正常处理,而非针对特定事件的“打压”。
我国对公民举报权有明确法律保护,《监察法》《信访工作条例》均规定了受理、调查、反馈机制。若举报人认为合法权益受侵害,可通过法定途径申诉,而非通过网络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三、网络舆论的理性边界
在公共议题讨论中,情绪表达不能替代事实核查,质疑声浪需匹配证据支撑:
1. 警惕阴谋论思维:将正常企业治理问题渲染为“团伙犯罪”“系统性陷害”,却拿不出关键证据,容易误导公众认知;
2. 区分道德批判与法律评判:企业高管薪酬、股权结构等问题可批评,但“瓜分国有资产”属于严重法律指控,必须依赖司法机关的调查结论;
3. 尊重历史语境:联想改制发生在国企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定时期,其模式既有创新价值,也存在制度探索的局限性,需结合时代背景客观审视。
四、监管的持续性与透明度
值得关注的是,相关部门对联想的监管从未停止:
- 税务部门2025年公开通报司马南涉税违法问题,体现了对关联事件的依法处理;
- 上市公司监管层面,联想需定期披露财报,接受股东和社会监督;
- 若未来出现新的证据或线索,司法机关仍可依法启动调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