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工智能迎来“应用元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行动。在政策指引下,千行百业加快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模式,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高等学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关键交汇点,在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众多环节迫切需要提质革新,与人工智能相融势在必行。
在火山引擎冬季FORCE原动力大会上,火山引擎副总裁张鑫带来旗下产品HiAgent赋能高校的落地案例,详解AI点燃高校创新引擎的方案路径,打造“AI+教育”融合生态建设的“样板间”。从“百模大战”到打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创新之变正在打开教育行业蓬勃发展的更大空间。
从“模型”到“应用”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现象、一种必然。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势必会影响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文智看来,大模型本身是一个头脑,如何为它提升智慧、植入记忆、装上手脚,推动创意落地、普惠校园,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与2023年“百模大战”比拼理论性能不同,2024年人工智能转向更加实际的应用探索,而对于如何构建直接服务于高校教育的大模型应用体系,陈文智坦言,“在探索过程中,大家都有困惑,那就是如何赋能具体应用场景。”
上手门槛低、满足敏捷开发与快速试错的HiAgent平台为浙江大学的师生们提供了想象与实践的沃土。“通过多方交流,我们了解到火山引擎在大模型的智能体开发领域的先进技术,尤其是HiAgent平台,具备高度灵活性和强大的技术支持,正是我们所需要的。”陈文智说。
浙江大学与火山引擎达成合作后一周,基于HiAgent平台打造的“浙大先生”大模型应用体系便成功落地。集AI科学家、课堂问答、教务咨询等多场景定制化应用于一体的“浙大先生”,为超5万名在校师生提供了全新体验。以助研为例,AI科学家集成期刊、会议、报告、查询系统等20多亿条复杂数据,形成结构化的数据库与知识库,为师生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科研助力系统,推动科研成果实现快速产出与转化。
开发这些应用的主力不是别人,正是浙大的老师、学生和浙大校园各种信息系统的服务商。让师生像拼积木一样搭建 AI 应用,既解决了开发者与需求者分离、沟通成本高、开发流程缓慢的问题,也培育了创新氛围、鼓励了创新实践。陈文智表示,“我们的目的在于让师生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搭建智能助手,实现‘校园处处用AI,师生人人会AI’。”
从“联接”到“赋能”
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助力各行各业转型加速升级。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分享,“我们在与校友的接触中发现,曾就读于传统、强势专业比如交通、土木工程的同济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的许多工作,都是与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与人工智能的关联度更加紧密,推动教育行业不断改变。
然而,如何在众多学科中系统性地、有效地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工作仍是一个挑战。在解题的过程中,同济大学同样选择与火山引擎合作,依托HiAgent平台,搭建AI应用创新平台。
因平台的低代码、强功能特征,同济大学师生可运用平台接入的豆包等商用大模型、千问2等开源大模型以及文生图、图片理解等各类专项插件,基于自身知识库与使用需求搭建智能体。
“AI应用创新平台上线后,我们在学校里举办了应用比赛,许多非IT类专业的学生、学校教职工都踊跃报名。”据许维胜介绍,在大赛中,有的团队选择研究每日用餐方案,有的团队致力于快速产出学生个人简历,有的团队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专业、符合研究方向的导师……做出了许多有趣有益的尝试。将更多开发应用场景、检验应用实效的机会交给师生,越来越成为回应“AI在高校怎么用最有效”问题的上佳路径。
共建“AI+教育”生态
近年来,高等教育走向智慧化的趋势愈发明确,教育范式由“师—生”二元结构走向“师—生—机”三元结构,教育场景由有界走向无界,教育资源由用户生成走向智能生成,教学形态由人际交互走向人机交互,教育评价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教育治理由经验主导走向数智循证,教育科研由数据驱动走向智能驱动,推动高等教育走向智慧化。
浙江大学与同济大学作为国内的头部高校,与火山引擎HiAgent的合作,有力推动构建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智慧教育生态。“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做各种各样的探索,但是总体上来讲,还是在‘点’上的探索,没有变成人们自觉的习惯。”许维胜表示,实现数字化的转型是一个过程,随着更多人的体验、技术不断进步,HiAgent平台将有更长远的发展,实现从“点”到“面”的转变,最后全面开发,形成整个学校的学习研究、管理、服务都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新生态。
在陈文智看来,浙江大学与火山引擎的合作,实际上带动了两种生态的融合。这种创新性的实践,不仅能够带动、激发火山引擎在教育中的潜力,也能够提升高校在教育创新方面的潜力,为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应用提供经验与启示。
当下,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与火山引擎对人工智能落地高校“最后一公里”的场景与方式探索,为高校拥抱人工智能、建设“AI+教育”的融合生态提供了示范案例,同时也再次验证了人工智能在重塑高校的教学范式、科研生态、服务与管理流程方面的显著潜力。